公中,考“公”之路有哪些艰难心酸?
- 时间:
- 浏览:9
- 来源:聚米配资
考“公”之路有哪些艰难心酸?随着六月脚步的来到,一年一度的全国公务员联考笔试部分告一段落,网上有的考生梦想成真;有的考生仍哀叹不已公中。今天,我们来谈谈如此艰难的公考之路的一些经验。公考是成为公务员的最普遍途径之一,至少在你不是名牌大学选调生、不是光荣的解放军转业军官来说,似乎也只有公考能让相对来说的“普通人”进入体制。中国人口基数过于庞大,造成这个“普通人群体”也十分庞大,从每年日益增长的考生来说,绝大部分考生还是非常热衷于为人民服务的。但每年招录名额有限,全国也才700来万公务员,所以造成了每年许许多多考生折戟沉沙。公考之路,首先要端正态度。至少你要在自己心底告知自己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很多考生固执认为只有公务员才是“人上人”,有这种心态的考生,发展前景确实不会很大,你连那700万开外的人的职业都不尊重,谈什么职业发展?而且没有良好态度的考生很容易崩溃,因为考公不是你想考就能考上的,有许多综合因素影响:比如你觉得你复习得很好,结果卷子简单,大家都发挥得差不多,有些仔细一点的反而分还比你高公中。当你觉得复习得非常全面的时候发现考的全是偏门,又一次没发挥好。这时候没摆正心态,极度容易崩溃。你要有这种想法:公务员是你的一个选择,而不是唯一选择,有了这样的心态,你才能够减少内心压力和后顾之忧。其次,你要有良好的收入来源。很多考生都是社会人士,并且不乏辞职全职备考几年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想清楚你家庭条件和经济条件是否支持你这样做?为了满足自己的理想,不顾一切辞职在家吃老本,日子长了,容易形成惰性思想,总觉得生活有望,总期待下一次考试,等到数年过去了,父母老了,同学都混得可以了,你还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这样的生活是极度不负责任和自私的。
所以你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经济保障,不管家庭条件好与坏公中。实例证明,每年上岸比例高的反而是那些工作了两年和应届毕业生,为什么?应届毕业生刚毕业知识储备丰富,且毕业就业选择多,很多应届生只是当练手,压力小,反而发挥得好;而工作做了两三年的社会人士有了经济保障,哪怕是报班还是自学,因为是自己的血汗钱,能更加珍惜这一切,且在面试时因为接触了社会,更加懂得人情世故的处理;记住,面试最好的表现就是由内而外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亲和和能力,所有培训班都不会教你怎么做出最自然的表情,那种气质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是生活历练的。总之,无论什么的成功,都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坚持。
猜你喜欢